首页

女主踩踏贱根视频

时间:2025-05-26 00:22:32 作者:漳台中医药产业市域产教联合体在福建漳州成立 浏览量:89617

  新一轮人口争夺战,谁赢了?

  GDP万亿城市是全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,也是人口增长的主力军。

  在全国26个万亿城市中,目前已有22个万亿城市披露2023年末人口数据(深圳、青岛、长沙及烟台暂未公布),其中除重庆外,21个城市都实现常住人口正增长,人口增量合计达到139万人。

  过去这一年,万亿城市间的人口排位竞争也更为激烈——

  成都无限逼近北京,争夺中国人口第三城;郑州常住人口突破1300万人,不仅超过苏州跻身全国人口大市十强,还以18万人口增量夺走西安蝉联多年的“北方人口增量第一城”;合肥以增长21.9万人的成绩问鼎“人口增量第一城”,也成为距离千万级人口最近的城市。

  与此同时,不少万亿城市还在谋求继续扩大人口规模,包括冲击两千万人口的广深,和冲刺千万人口的南京、济南等。随着人口整体增长趋势放缓,这些城市该如何实现各自的增长“蓝图”?

  “第三城”之争

  放眼全国,常住人口突破2000万人的城市有且仅有四个——重庆、上海、北京、成都。四城间的格局也并非一成不变,其中备受瞩目的是北京、成都的人口第三城之争。

  2023年,成都常住人口达到2140.3万人,比上年增长13.5万人,增量居全国前列。同年北京常住人口为2185.8万人,比上年增加1.5万人,一举扭转“六连跌”的下行趋势。

  过去十年,北京一直维持在2100多万的人口水平,同期成都人口则持续大幅增长。一增一减之间,北京与成都之间的人口差距由2013年超560万人收窄至2023年仅45.5万人。

  “未来,成都人口超过北京有很大可能性。”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、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员秦尊文认为。

  北京是全国首个提出减量发展的城市。今年2月,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,北京市委常委、常务副市长夏林茂表示,十年来,北京实现城六区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%的目标,首都功能持续优化提升。秦尊文认为,在减量发展要求下,未来北京人口不会再大幅增长。

  成都的情况则不同。秦尊文指出,作为西部大开发龙头城市、国家中心城市、四川省会,成都近年来发展势头很猛,产业结构也逐步调整到位。

  随着产业建圈强链持续推进,目前成都已拿下9个国家级产业集群。根据规划,未来5年,成都将打造电子信息、装备制造2个万亿级优势产业,以及10个以上千亿级支柱产业集群。在秦尊文看来,拥有很强集聚能力的成都,未来仍有很大的人口增长空间。

  同为一线城市,广深人口规模还在持续扩张,也是“两千万人口俱乐部”的潜在候选者。

  按两市计划,到2025年广州常住人口将达到约2100万人,到2035年深圳常住人口预期目标则在1900万人左右。数据显示,2022年广深人口同时下降,常住人口分别为1873.41万人、1766.18万人。

  日前,广州率先公布人口回归增长,2023年常住人口达1882.7万人,增加9.29万人。当地媒体报道称:“人聚则城兴,人口的累积犹如一台强大的引擎,将推动广州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继续稳健前行。”深圳则暂未公布最新数据。

  广深能否顺利迈向人口目标?秦尊文表示,目前来看,广、深两地产业外溢趋势明显,过程中会带动人口外溢,未来人口增长的速度和空间会慢一些、小一些。

  北方谁领涨?

  相较上述头部序列,1200-1400万人口区间的万亿城市排位赛更为激烈,包括武汉、天津、西安、苏州、郑州、杭州六座城市。

  其中,位于长三角的苏州、杭州,一直是近年来全国人口流入的主要目的地,也借此实现城市“升级”:《2022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》显示,杭州跻身超大城市行列,苏州成为特大城市。2023年,苏、杭常住人口继续保持增长,增量分别为4.74万人、14.6万人。

  天津则相反,2022年人口较2016年高峰期已减少80万人,缓解人口流失成当务之急。2023年,天津人口增长1万人,艰难止跌。

  六市中,同为国家中心城市、地缘相近的武汉、西安、郑州,排位更是你追我赶。

  2020年七普数据公布时,郑州、武汉、西安常住人口分别是1260.06万人、1232.65万人、1218万人(不含西咸新区-咸阳共管区)。这一年,郑州不仅是中部地区人口增长最快的城市,也超越武汉晋级中部人口第一城。

  仅仅一年之后,武汉就再度反超郑州,夺回“中部第一”的位置。2021年末,郑州、武汉、西安常住人口分别是1274.2万人、1364.89万人、1287.30万人。郑州不仅被武汉甩开,还被西安超过(注:2021年6月,西安市全面代管西咸新区)。到2022年末,郑州依旧“垫底”。

  直到2023年,形势开始转变。2023年,郑州常住人口增加18万人,达1300.8万人,不仅超过苏州跻身全国人口大市十强,还拿下西安蝉联多年的“北方人口增量第一城”。

  同年,西安、武汉常住人口增量分别为8.23万人、3.5万人,郑州与武汉、西安的人口差距进一步缩小至76.6万人、7.02万人。

  在外界看来,郑州背靠河南这个人口大省,在人口集聚方面具有明显优势。从2023年人口首位度看,郑州(13.25%)比武汉(23.59%)、西安(33.09%)的潜力更大。

  但优势并不足以让郑州“躺平”。秦尊文表示,目前,武汉城区人口已超1000万人、属于超大城市,而郑州、西安仍属于特大城市。从城区人口角度看,武汉仍是三城中人口“含金量”最高的,且未来还将领先一段时间。

  眼下,竞争主要集中于郑州和西安之间。相较而言,郑州产业结构更偏向传统制造业,对人口的吸纳能力更强;但另一方面,西安科教能力更强,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更好。秦尊文也提醒,郑州要持续引才,必须补上产业短板,在科技创新、产业高端化等方面持续发力。

  冲刺千万级

  在万亿城市序列中,千万人口似乎是一道分水岭。目前,合肥、宁波、佛山、南京及济南常住人口都在900万量级,正在冲刺千万人口。

  其中,合肥是最接近千万级人口的城市。身处强手如林的长三角,多年来,合肥人口腹地不断被争夺,不仅南京以“徽京”自居,还面临上海、杭州的虹吸。即便如此,合肥仍旧成为2023年的人口增长“黑马”。

  2023年末,合肥常住人口达到985.3万人,较2022年增加21.9万人,居万亿城市人口增量第一位。

 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,这21.9万人的增量中,除1.8万人是自然增长外,其余20.1万人全部是外地迁移而来的人口,足见合肥人口吸引力之强。数据还显示,2023年合肥市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超35万人、创历史新高。

  秦尊文认为,合肥常住人口大幅增加,胜在“押宝”高新技术产业押对了。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将“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,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”作为第一大任务。发展新质生产力,合肥快人一步,2023年合肥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.6%,居万亿城市第三。

 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,全国人大代表、合肥市市长罗云峰接受城市进化论专访时表示,近年来,合肥战新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接近六成。特别是新能源汽车首位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,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74.6万辆、同比增长1.4倍,居全国城市前五位。

  反观同处长三角的南京,作为GDP十强城市中唯一不足千万人口的城市,在秦尊文看来,这意味着南京人均GDP较高,一定程度上说明南京经济增长质量较好。一个例子是,《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发展指数2022》披露,南京排名百强城市第32位,领先于苏州、合肥等地。

  但另一方面,2023年,在长三角常住人口接近千万的四座城市中,南京人口规模和年度增量两项指标均低于合肥、温州、宁波,显然落后了。对此,秦尊文表示:

  南京可以进一步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,帮助传统制造业锻造新的竞争优势,从而吸纳人口。但南京等省会城市,还是要以促进自身和整个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主要任务,对于人口增长则不必过于强求。

  当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,必将有更多大城市迈向更高的人口能级。但人随产业走,人口流动背后,终究是地方产业竞争力和经济活力的比拼。

  记者|刘旭强 编辑|卢祥勇 刘艳美 杜波

  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中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

国际劳工组织:全球青年劳动力市场前景有所改善

今年参加高考的学子们,又有新选择了。3月19日,教育部公布了2023年度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,并发布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。其中,增设本科新专业24种,今年起,就可以进行高考招生。

学习进行时|习近平主席与秘鲁的故事

男双赛场同样传来佳音,何济霆/任翔宇两局速胜马来西亚组合王耀新/张御宇,生涯首进超级1000赛事决赛,决赛将战另一对马来西亚组合吴世飞/伊祖丁。

学习笔记: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谋划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

园区经济对该省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具有关键支撑作用。据悉,云南推动园区管理体制创新、运营机制不断优化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、营商环境不断改善。2023年,云南省开发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占全省的比重达76.5%;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.7%、高于全省2.5个百分点;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.1%;工业投资增长34.9%、高于全省15.8个百分点。

广西梧州:陈皮柑丰收 分拣装运上市

罗思义表示,西方媒体惯用统计数据中被认为是肮脏行为的套路,即只关注一种情况的一小部分,然后将其夸大。“在个别季度或个别月份,必然会有个别指标表明中国不是世界上表现最好的经济体。”

相关资讯
尺素金声 | 9月份积极因素累积增多,中国经济运行呈现筑底企稳态势

李万:近代以来,面对民族危亡,众多仁人志士秉持“科学救国”理念奋发图强。新中国成立之初,一大批海外学子纷纷回国,实施“科学报国”。新时期以来,各领域科研工作者在“科教兴国”战略指引下,坚持“四个面向”,努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。一代代科研人员身上传承的科学家精神,是优良的创新文化的集中体现,更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强大精神动力。科学没有国界,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。纵观历史上的世界科学中心,都经历了思想大解放、创新文化喷薄繁盛的过程,这些国家的顶尖科学家灿若群星,他们身上闪烁着求真务实、向上向善的科学精神,都拥有爱国之心、报国之志。因此,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过程中,一是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,科研工作者要把自己的科研事业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紧密相连,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,刻在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上。二是要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体系中有关整体论、生态观等,努力形成中国科学学派,创造出可以为世界人民所共享的科学思想、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。三是要培育优良的创新文化,强化科研诚信体系建设,注重科技伦理的约束作用,实施负责任的研发与创新,深化科学普及,持续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养,使我国成为科学精神和科学文化的世界高地。

热门资讯
女王论坛